|
爱就是了解 一天下午,佛陀接见了一个满脸愁容的青年。佛陀获悉这青年的儿子刚于数天前死去,而他这几天都留在墓前号啕大哭,高声呼喊:"我的儿子啊,你往哪里去了?"他不眠不休,不吃不喝。 佛陀告诉他:"爱里生苦。" 那男子反驳道:"你错了。爱并不会带来痛苦,爱只会带来喜乐。" 佛陀还未及解说,这个伤心的男子已毅然转身离去。他漫无目的地游荡,直至遇到一群在街上赌博的人,与他们搭讪。他告诉他们与佛陀的会晤,而他们都同意他的说法,认为佛陀不对。 "爱怎么可能会生痛苦?它只会带来喜乐!你说的对。那乔答摩僧人错了!" 不久,这件事在舍卫城传开了,更成了热门的争论话题。很多的精神领袖都非议佛陀对爱的看法。当消息传到波斯匿王的耳里,他一天晚饭时便对王后说:"那人们称为佛陀的僧人,其实未必如想象中的伟大。" 王后追问:"你为何这样说呢?有人说他的不是吗?” ”今早,我听到朝中的官员在议论乔答摩。他们说,他认为越爱得深越是痛苦。" 王后说:"如果是乔答摩说的,那必定是真的。" 大王不耐,斥责她说:"你怎可以这样说话。凡事都应该经过自己的审察。不要像小孩般尽信老师的话。" 王后不敢多言。她知道大王还未亲会佛陀。翌日早晨,她嘱一位婆罗门的朋友摩利佳迦去向佛陀询问此事,并请他作出解释。她请这位朋友把佛陀所说的都小心笔记下来,向她转告。 摩利佳迦见到佛陀时,便提出王后的问题。佛陀这样回答:"我最近听说在舍卫城有一个妇人的母亲逝世。她过度悲伤至失却常性,到处向人问'有人见到我的母亲吗?你见到我的母亲吗?'我又听说有两个年轻恋人,因女方的父母强迫她嫁给别人,因而双双自杀。这两宗事件已足以证明痛苦是因爱而生起的了。" 摩利佳迦对摩利王后重述佛陀的话。这天,当王后看到大王闲着的时候,便问他:"我的丈夫啊,你是否很疼爱跋吉梨公主?” ”当然啦!"大王答道,心里觉得很奇怪。 "假若她有不幸,你会痛苦伤心吗?" 大王震惊。他突然见到爱之中实隐藏着痛苦的种子。他一向的安全感转变成为忧虑。佛陀的话包含着残酷的真理。这令大王十分困扰,他说:"我一定要尽快探访这个僧人乔答摩。" 王后对此甚感高兴,因为她知道大王见到佛陀后,一定会体会到佛陀的教化是与众不同的。 波斯匿王单独前往拜会佛陀,完全没有守卫陪同。他只吩咐车夫把马车在精舍的门外停下,让他自己进去。佛陀在他茅房的门前接会大王。互相作礼后,大王对佛陀坦诚地说:"乔答摩导师,人人都称颂你为佛陀,一个证得圆满觉悟的人。但我总是觉得,以你这般年纪而有此成就,实令人难以置信。就是比你年长很多的耆老大师,如富楼那迦叶、末迦利瞿舍梨子、尼干陀若提子和删耶毗罗胝子,他们都未敢自认证得圆满的觉行。就连阿耆多枳舍钦婆罗和迦罗拘陀迦旃延也不例外。你认识这些大师吗?" 佛陀答道:"陛下,我听过他们所有的大名,更与其中数位相识。精神境界的证悟不是受年龄影响的。岁月并不是得道的保证。有几样东西是不容低估的——年幼的太子、小蛇、一点火花和年少的僧人。太子虽仍年幼,但他具备了一个国君的宿命条件。一条小毒蛇能在一瞬间致人于死地。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点火花便足以把整个城市化为灰烬。而年少的僧人更可成就无上正觉!陛下,一个有智慧的人是永远不会小觑小太子、小蛇、小火花和小沙弥的。" 波斯匿王望着佛陀。他非常欣赏佛陀所说的。佛陀说得那么气定神闲,而内容却精简深奥。大王觉得佛陀是个可以信赖的人。他接着便发问最使他焦虑的问题了。 "乔答摩导师,一些人说你教他们不要去爱。他们说,是你告诉他们越是爱得深,痛苦忧恼便也越多。虽然我可以看到这里面的一点道理,但我对这个看法总是觉得有点不安。没有爱,生命便似乎再没什么意义了。请替我解决这个问题吧。" 佛陀亲切地望着大王。"陛下,你问得很好。很多人都会因你这个提问而得益。爱有很多种。我们先要细心认识每一种的爱。生命里很需要有爱的存在,但并非那种基于色欲、情欲、执迷、有分别心和偏见的爱。陛下,有另一种爱,是生命里极之需要的。这种爱包含着慈爱和悲悯心,或叫大慈和大悲。 "一般人所说的爱,只限于父母子女、夫妇、家属、宗亲和国民的互爱。这种爱的性质都是依着'我'和'我的'的观念而产生,因而是仍然纠缠于执著和分别心之内。人人都只想爱他们的父母、配偶、子女、孙儿、亲属和国民。就是因为被困于执著之中,他们往往在没有事故发生的时候,已经开始忧虑意外降临在心爱的人身上。当意外真的发生时,他们便会大受打击,伤痛至极。至于有分别心的爱,则会产生偏见。人们对于他们圈子之外的人可以变得毫不关心甚或歧视排斥。执著与分别心都是导致自己和他人受苦的根源。陛下,所有人真正渴望着的爱,是慈爱和悲心。大慈或慈爱,是替别人带来欢乐的心量。大悲或悲心,则是替别人解除苦难的胸怀。大慈和大悲都是不求回报的。慈爱和悲心亦不限于对自己的父母、配偶、子女、家属、宗亲和国民。这种爱是遍及所有人和众生的。在大慈和大悲里,没有丝毫的分别、'我的'或'非我的'的成分。正是因为没有分别,因此也就没有执著。大慈和大悲只会导致快乐和减轻痛苦。它们并不会带来忧伤若恼。没有这种爱,生命便真如你说的,没有意义了。有了慈爱和悲心,生命必会充满平和、喜悦和满足。陛下,你是一国之君。假若你实行慈爱和悲心,你的人民必定受惠。" 大王低头深思。他再抬起头来问佛陀:"我有家庭和国家要照顾。如果我不爱我的家庭和国家,那我怎能照顾它们呢?请替我阐明这点。” ”你当然应该爱你的家庭和百姓。但你的爱是可以伸展到他们之外的。你爱你的太子和公主,但这并不是说你便不能关心你国家里所有的年轻男女。如果你这样做,你现时有限的爱心便可以变为全面包容的爱心,而全国的青年就将成为你的儿女。这就是慈悲心的真义。这并不是空谈理想。这是实际做得到的。尤其像你所居之位,就更加轻而易举了。” ”那别国的青年又如何?” ”虽然他们不在你国土之内,但这也阻碍不了你对他国的青年像你待自己的子女一般啊。你爱你的子民,并不应构成你不能爱别国子民的理由啊。” ”但当他们不在我的管辖之下,我又怎能表示对他们的爱护呢?" 佛陀望着大王。"一个国家的兴盛与安全,不应该是因为别国的衰弱和动乱而得来的。陛下,持久的太平盛世是有赖所有国家的合作,同步迈向以大众利益为首要的目标。如果你想萨罗能永享太平,又不希望你国内的年轻人战死沙场,你便一定要帮助其他国家保持安定。要真正和平,外交和经济政策必要依从慈悲的路线。在爱护你自己的子民之余,你也要同时爱护和关心其他的王国,如摩揭陀、伽尸、毗提诃、释迦国和拘利耶。 "陛下,我前一年回释迦国探亲,曾在喜玛拉雅山下住了数天。在那里,我曾深省思索一些以非暴力为原则的制度。我发觉一个国家是可以不靠如监禁或死刑等武力来维持治安的。我曾与我的父亲净饭王商谈过。我现在也借此机会与你分享这些意念。一个培育慈悲心的君主是不需要倚赖武力政策的。" 大王惊叹:"妙!妙极!你的话至为感人!你无疑是真正的开悟者!我答应你一定会对你所说的话详加思虑。我将会透彻地领会你教诲的智慧。但现在,请允许我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一般的爱,都含有分别、欲念和执著。依你所说,这些都会带来忧悲苦恼。但一个人又怎么可以无欲无执地去爱?我对子女的爱,应该怎样才可以避免忧虑和痛苦?" 佛陀答道:"我们得先看爱的性质。我们的爱,是应该给我们所爱的人带来和平和幸福的。如果我们的爱存有占有的私心,我们便不可能给他们平和快乐。相反的,我们只会令他们感觉被困。而这种爱不啻是一种牢狱。当我们所爱的人再无法得到快乐时,他们便会想办法释放自己,以能重获自由。他们不会接受牢狱的爱。这种爱亦会逐渐变为愤恨。 "陛下,你是否听闻十日前在舍卫城因为私爱而导致的悲剧?当儿子要结婚的时候,这个母亲认为是被人抛弃。她不以儿子娶妻为多得一个女儿,反而觉得失去了儿子和被出卖。她因此由爱生恨,在这对年轻的夫妇食物中下毒,把他们杀死。 "陛下!依觉悟之道,没有了解便不可能有爱。爱就是了解。你不了解便不能去爱。彼此不了解的夫妇,是不会相爱的。不了解的兄弟姐妹也是不会互相爱护。父母子女没有彼此了解,也很难互爱。假使你想你所爱的人快乐,你一定要学习去了解他们的苦恼与期望。当你了解他们,你便可以帮助他们舒解苦恼和达成愿望,这才是真爱。如果你单是要他们跟随你的意愿而忽略了他们的需要,这便决不是真爱。这只是占有和支配别人的欲望,以及试图满足自己需要的错误方法。 "陛下!萨罗的人民都有他们的苦恼和愿望。如果你能了解这些,你便是真的爱护他们。朝廷里百官也有他们的苦恼和愿望。你了解他们的苦恼与愿望,便可带给他们欢乐。为此,他们便会一生都忠心于你。王后、太子和公主都有他们的苦恼和愿望。你了解他们的苦恼和愿望的话,便一定可以令他们快乐。当每人都享受着平和、幸福和喜悦的时候,你自己也就会知道什么是平和、幸福和喜悦。这就是醒觉之道上,爱的定义了。" 波斯匿王被深深感动。一向以来,没有一个精神导师或婆罗门教士能打开他的心怀,使他对事理能够有如此深入的体会。他想,这位导师的光临实在是国家的福气。他希望成为佛陀的弟子。过了一会儿,他抬头对佛陀说:"我很感激你赠给我多方面的至理明言。但我仍有一件事困扰着我。你说基于执欲之爱会带来痛苦烦恼,而基于慈悲之爱可带来平和幸福。我虽然看到慈悲之爱的无私和不自利,但我仍认为它会有痛苦烦恼。我爱我的人民,当他们受到如风灾水患等天然灾害的摧残时,他们的痛苦,我也感同身受。我相信你也会有这样的反应。你看到别人生病或死亡时,你一定也感到痛苦。” ”又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你将会更深入地了解慈悲的本性。首先,你应该知道因执欲之爱所带来的痛苦要比因慈悲带来的痛苦多上千倍。有两种痛苦需要辨别——一种是完全没用并且纷扰身心的;而另一种则是滋长关怀和责任感的。在面对别人受苦的情形时,基于慈悲的爱,可以供给我们作出正面反应的能量。而基于执欲之爱,则只会制造多一些焦虑和痛苦。慈悲实在是最有效的救援行动的能源。大王!慈悲是必要的。慈悲心所产生的苦痛,是一种有能力帮助别人的痛苦。任何不能体会他人痛苦的人,根本不屑为人。 "慈悲是了解的果实。修习觉察之道就是要体证生命的实相。这实相就是无常。一切都没有永恒和个别的自体。一切总有一天会成为过去。当一个人看清事物的无常之性,他的视线便会变得平静和谐。无常的存在不会为他的身心带来困扰。因此,慈悲所引致的痛苦感觉,没有其他痛苦来得沉重苦涩。慈悲之苦只会增加一个人的力量。大王!你今天已闻得解脱之道的基本纲领。改天,我会再和你分享更多的法要。" 波斯匿王的心里充满谢意。他起来向佛陀鞠躬顶礼。他知道他很快便会要求佛陀纳他为在家弟子。他又知道摩利王后、陀太子和跋吉梨公主都已经对佛陀非常敬重。他希望一家人可以同时被接受。他还知道自己的妹妹毗提醯和妹夫频婆娑罗王,都已皈依佛陀。 那天晚上,摩利王后和跋吉梨公主都留意到大王的转变。他似乎比平时平和喜悦。她们知道这必定是与会晤过佛陀有关。虽然她们很想问大王有关他这次与佛陀的会面,但她们又认为等大王自己告诉她们会更为适当。 |
每个人的眼泪都是咸的 波斯匿王到园精舍的访问,惹起了很多人对精舍的兴趣,同时也提升了佛陀僧团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朝臣都留意到大王没有一次错过每周举行的法会,因此他们也开始跟他一起参加。他们有些是出自对佛陀教化的仰慕,但一部分便只是为了讨好大王而这样做。来访园精舍的知识分子和年轻人与日俱增。在安居的三个月内,就有一百五十位年轻人在舍利弗座下受戒为比丘。一向被大王护持的其他宗教领袖都开始感到受威胁,因而视园精舍为眼中钉。在雨季安居结束的典礼上,大王给每位比丘供养新的衲衣,又施济食物和日用品给穷苦的家庭。大王一家人也同时在这次大典中正式接受三皈依。 安居之后,佛陀和众比丘前往邻近的地区向更多的人弘法。一天,正当他们在恒河附近的村落乞食时,佛陀留意到一个担粪的男子。他是一个"不可接触者",名叫苏利陀。苏利陀早已闻过佛陀和比丘,但今次还是首次见到他们。他十分慌张,自知身上的衣服污秽和臭气熏天。他赶快从路上跑开,走到路旁的河边。但佛陀早已决定要和苏利陀分享大道。苏利陀避开之时,佛陀也跟着他走。舍利弗明白佛陀的心意,于是便和佛陀当时的随从弥伽耶尾随在后面。列队而行的比丘全都停了下来,静默地在那里观看。 苏利陀真被吓坏了。他急急地把满桶的粪放下,到处找地方回避。岸上站着众多其他的比丘,而佛陀和两位比丘就站在他眼前。苏利陀不知所措,只好合上双掌,站在及膝的河水里。 好奇的村民全部从屋里出来,走到岸边看看发生了什么事。苏利陀是因为怕自己会污染比丘而回避的。他没有想过佛陀会这样跟上来。苏利陀深知僧团中有很多贵族阶级的子弟。他知道污染了比丘将会是罪无可恕的。他只希望佛陀和比丘会快快回到路上。可是,佛陀就是不走。他向前直行到水边,跟苏利陀说:"我的朋友,请你行近些好让我们谈谈。" 苏利陀双掌仍然紧合,申述道:"大人,我不敢!” ”为何不敢?"佛陀问道。 "我是个'不可接触者'。我不想污染你和你的比丘。" 佛陀答道:"我们修行之道,是没有阶级界限的。你是一个人,就和我们一样。我们绝不怕会被污染。只有贪、慎 、痴才会把我们污染的。一个像你这样和悦的人,只会替我们带来欢喜。你叫什么名字?” ”大人,我叫苏利陀。” ”苏利陀,你想像我们一样成为比丘吗?” ”我可以吗?” ”为何不可以?” ”我是个'不可接触者'啊!” ”苏利陀,我已经解释过,我们所行之道是没有阶级的。在醒觉之道上,阶级不再存在。这就像恒河、耶牟那河、阿夷罗跋提河、萨罗河、牟那河和卢奚多等河流,它们一旦流入大海,便再没有个别的身份了。一个出家修行大道的人,无论他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或'不可接触者',都已把他的阶级放下了。如果你喜欢的话,你是可以像我们一样成为比丘的。" 苏利陀真的很难相信自己所听到的。他把合着的双掌放在额上,说道:"从没有人这样慈祥地对我说话。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假如你肯收我为徒,我发愿会全心全意去实行你的教导。" 佛陀将乞钵交给弥伽耶,然后向苏利陀伸手,说道:"舍利弗!来帮我替苏利陀沐浴。我们就在河边给他授戒为比丘。" 舍利弗尊者微笑。他把自己的钵放在地上,然后上前协助佛陀。佛陀和舍利弗为他洗擦时,苏利陀感到有点不舒服和不习惯,但他并没有抵拒。佛陀嘱弥伽耶向阿难陀取来一件多出来的衲衣。苏利陀受戒后,佛陀安排他依止舍利弗。于是,舍利弗便带他回园精舍,而佛陀和其他的比丘则继续平和地乞食去。 当地的居民都亲眼看到这一切。消息很快便传开,说佛陀接纳了"不可接触者"加入僧团。这引起了城内高层阶级的轰动。在萨罗,有史以来都未有过一个"不可接触者"被精神团体接纳。很多舆论都责备佛陀把传统违反。更有甚者,暗示佛陀是在进行推翻体制策动暴乱的阴谋。 这些传言从各方面的在家众甚或道听途说的比丘流入精舍。一班大弟子,诸如舍利弗、目犍连、摩诃迦叶和阿耨楼陀等,便与佛陀会商,讨论有关外间的这些反应。 佛陀说:"我们接纳'不可接触者',其实是迟早的问题。我们所行的是平等之道。我们不承认阶级的存在。我们现在虽然在苏利陀成为比丘这件事上遇到了问题,但我们这历史性的创举实会为后世所铭感的。我们必须要勇于面对这些困难。" 目犍连说道:"我们不是缺乏勇气和能耐。但我们如何能够减消众人的敌对态度,以令比丘们无碍修行呢?" 舍利弗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继续令人对修行保持信心。我会尽力帮助苏利陀在修行上的进展。他的成功便是对我们最有力的证明。同时,我们也要设法向人们解释我们对平等的信念。师傅,你认为怎样?" 佛陀把手放在舍利弗的肩膀上。"你所说的,正是我的心意。" 苏利陀受戒所掀起的风波很快也传到大王的耳里。一群宗教领导人要求与大王面谈,以表明他们对此事的不满。他们有力的陈词使大王十分困扰。虽然他是佛陀的忠心弟子,但也要答应调查此事。几天后,他造访园精舍。 下车后,他独自步入寺院之地。凉荫下的路径,不停有比丘从他身旁步过。大王沿着往佛陀住处的径上走。每遇到一个比丘,他都鞠躬作礼。一如以往,比丘们闲静平和的态度巩固了大王对佛陀的信心。行了一半路程,他看到一个比丘坐在大石上,在松树下给一小群比丘和在家众说教。这个情景十分怡人。说教的比丘年在四十以下,但脸上已散发着很明显的安详和智慧。他的听众无疑是被他所说的话吸引住了。大王停下来聆听之后,也深受感动。但他突然想起自己的来意,这才继续前行。他希望迟些回来时,能再听这比丘的讲教。 佛陀在房子外亲迎大王,再请他在竹椅上坐下。互相问好之后,大王便问佛陀那在石上说教的比丘是谁。佛陀微笑着答道:"那是苏利陀比丘。他曾经是担粪的'不可接触者'。你认为他的说教怎样?" 大王感到困窘。这个道貌岸然的比丘,竟就是那个担抬粪便的苏利陀!他从没想过会有这种可能。他还未知如何反应时,佛陀再说:"自从第一天受戒,苏利陀比丘便全心全意地虔诚修行。他是一个极其诚恳、聪敏和有决心的人。虽然他只是受戒了三个月,已赚得德高意净的美誉。你会想与这位难得的比丘结识和给他供养吗?" 大王坦白地说:"我真的很想与苏利陀比丘会面和给他供养的。大师,你的道理精深奥妙。我从没有遇过如你这样心怀豁达的精神导师。我真的认为没有一个人、一样动物或一样植物,不是因你对他们的了解而受惠的。我告诉你,我今天到来,本来是要向你查问你为何会接纳一个'不可接触者'加入僧团的。但我现在已亲见亲闻,真正的明白了,我不敢再问。你倒不如让我俯伏在你面前吧。" 正当大王站起来要俯身伏在地上,佛陀也同时起立,执着大王的手。他请大王再坐下来。他们都再坐下后,佛陀望着大王说:"陛下,在解脱之道上,是没有阶级的。在觉悟者的眼中,人人都是平等。每个人的血都是红色的,每个人的眼泪都是咸的,我们都一样是人。我们应该找个方法给所有的人,让他们体现自己的尊严和潜质。那就是我欢迎苏利陀比丘加入僧团的原因。" 大王合掌说:"我现在明白了。我也感觉到你的道业上将会障碍重重。但我也同样知道你有足够的力量与勇气去排除万难。至于我,我一定会尽我所能来护持正法的。" 大王向佛陀请辞,再回到那棵松树处,希望听苏利陀比丘说教。可惜,他和听众都不见了。大王只可见到数个比丘在小径上专注地慢步而行。 |
佛陀拒答——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 瞿师罗园精舍到处都是申恕波树,而佛陀最喜欢在炎热的下午在这些树下禅坐。一天禅坐完毕,他手里拿着一把申恕波树叶回到僧团中。他把树叶提高,对比丘问道:"比丘们,哪个数目较多——我手里的树叶还是森林里的树叶?" 比丘答道:"森林里的树叶。" 佛陀说:"正是。我所证悟到的比我所教的多出太多了。为什么?因为我只教那些真正有用于修行证道的义理。" 佛陀说这些话,是因为有太多的比丘把自己迷失于哲理的推论和揣测之中。佛陀特别提醒摩露伽子比丘不要在密法的问题上纠缠,因为这是修行所不需要的。摩露伽子比丘一向喜欢问佛陀有关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有尽还是永恒。但佛陀一直都对这些问题拒绝回答。一天,摩露伽子觉得再没法忍受佛陀的沉默了。他决定再问佛陀最后一次,如果佛陀再拒答的话,他便会舍戒还俗。 他找到佛陀,对他说道:"师傅,如果你肯答我的问题,我便继续追随你。但你拒答的话,我便决定离弃僧团。告诉我你其实知否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如果你不知道答案,你可直接告诉我。" 佛陀望着摩露伽子,说道:"你当初受戒时,我说过会解答这些问题吗?我有没有这样说过:'摩露伽子,你肯当比丘,我便会解答你所有形而上学的问题?” ”没有,上人,你没有这样说。” ”那你为何现在要我这样做呢?摩露伽子,你就像一个被毒箭射中的人。当家人替他延医诊治,希望医生把毒箭取出和给他解药时,他却叫医生先答一些问题。他要知道谁发射毒箭,那凶手的阶级职业和射他的原因。他更要知道凶手用的弓是哪一类,又用的毒是什么材料配制的。摩露伽子,这个人必定到死去时还未能得到他想知道的答案。修行大道的人也是一样。我只会教一些可以对修行证道有帮助的东西。其他没用或不需要的,我都不会说教。” ”摩露伽子,无论宇宙是有限或无限,有尽或永恒,你都要接受一个真理。那就是生命里存在着的苦。而要消除痛苦,又必先要明了苦的成因。我所教的,都是能帮助你达到无着、平等、平和与解脱的。我坚拒讲说其他一切对证道没有帮助的。" 摩露伽子感到惭愧,请佛陀原谅他愚昧的要求。佛陀鼓励所有比丘专注于修行上,以免浪费时间在不必要和没用的哲学辩论上。 摘自《故道白云》第66节 作者:一行禅师 |
我们其实也耕种 一天下午,当比丘们行经耶迦难罗稻田的时候,他们被一个名叫婆私吒的属于高尚阶层的农夫拦路而停下来。这个农夫非常富有,拥有几千亩农田。那时正是初耕时节,他正在那里指挥着数百个工人的劳动。看见佛陀经过,他拦住去路,用鄙视的语气说道:"我们是农夫。我们犁田、播种、施肥、栽植和收割农作物以能有食物作粮。你们什么也不做,却仍然有食物可吃。你们全部都没用,不犁田、播种、施肥、栽种或收割。" 佛陀应道:"啊,但我们其实有这样做的。我们犁田、播种、施肥、栽种和收割。” ”那你们的犁在哪儿?水牛和种子何在?你们又有什么样的收成?" 佛陀答道:"我们把信念的种子播在至诚的心田上。我们的犁是细心专注,而我们的水牛就是精进的修行。我们的收成则是爱心和了解。大人,没有信念、了解和爱心,生命里便只有痛苦。" 婆私吒发觉自己不期然地被佛陀的话所感动。他下令侍从给佛陀送上乳汁香饭。可是,佛陀没有接纳。"我并非希望得到供养才与你分享这些。如果你真想作供,请等下一次机会吧。" 那地主大受感动,一下子便伏到地上来,请求佛陀收他为在家弟子。 摘自《故道白云》第71节 作者:一行禅师 |
有限或者无限只是自己心灵的一种境界,自己的一种生存感觉度 |
学习吧 佛陀明白现在是适当的时候给罗罗某些教示。他说:"罗罗,向大地学习吧。不论我们把清香的花朵、香水或鲜乳汁撒在地上,又或将秽臭的粪便、**、血、黏液、涎沫等丢弃在地上,大地都一概领受,无牵无惧。因此,当遐想冒起的时候,不要被它所缠缚或奴役。 "向水学习吧,罗罗。当我们用水清洗污垢,水一点也不会悲伤或觉羞辱。向火学习吧,火会毫不分别地烧毁一切。它并不会介意烧的东西是否洁净。向空气学习吧,空气运载着所有的气味,不论它是香是臭。 "罗罗,修习慈爱以降伏怒。慈爱是无条件地给人欢乐的心量。修习悲心以降伏残忍。悲心是不求回报地替人脱苦的能耐。修习欢喜心以降伏怨恨。这是替人家的成功和幸福而高兴产生的喜悦。修习能舍心以降伏偏执。舍心是对一切事物平等开怀的看待。这是,因为那是。那是,因为这是。自我和其他没有分别。不要排斥一样而又去追求另一样。 "罗罗,慈、悲、喜、舍都是深奥美妙的心境。我称它们为四无量心。如你修习它们,你一定会成为他人清新的生命力和快乐的泉源。 "罗罗,定思无常以能破除我执的妄见。静思色身的生、住、异、灭,以把自己从欲念中解脱出来。时常观察你的呼吸,专注于呼吸会为你带来无限的喜悦。" "吸的时候,你要察觉到你在吸入气息。呼的时候,你要察觉到你在呼出气息。在这些练习呼吸的时候,集中你的心念在你的气息上。这样,胡思乱想便会终止,而使你的心投入专注之中。当你察觉你的呼吸,你便会专注。在专注中,你便不会散乱。就在一呼一吸之间,你便证得醒觉。这种醒觉,就是潜藏在每一个众生之内的佛性。 "吸入的气息短,你便要知道自己在吸入短的气息。呼出的气息长,你便要知道自己在呼出长的气息。你要全面地察觉每一口气息。专注地观息可以帮助你得定。有了禅定,你便可以洞察你身体、感受、心和心物的真性。这又称为净身法。" 摘自《故道白云》第72节 作者:一行禅师 |
|手机版|小黑屋|内在光 🔆无限的你🔆神圣的你 浙ICP备11006941号-1浙公网安备 33020502000017号
GMT+8, 2025-1-21 04:56 , Processed in 0.06890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